纸币泛滥下的财富智慧,投保香港保险美元保单
今年以来各国经济受到重挫,资产价格大幅调整,各国央行开始加快印钞步伐,再度开启大水漫灌模式。美联储开始购买资质比较差的资产,通过财政给居民发钱,甚至不排除未来像日本央行那样直接购买股票。
纸币的印刷成本很低,纸币如此泛滥,会带来哪些影响?大类资产如何配置,才能跑赢央行的“印钞机”?
过去50年:纸币都成了“纸”
纵观200多年的历史,国际黄金价格的飙升,恰恰就是开始于纸币脱钩黄金后的时代。
在1971年之前的180年时间里,黄金价格只上涨了1.3倍,年化涨幅不到0.5%;而从1971年至今的近50年里,黄金价格上涨了将近36倍,年化涨幅达到了7.6%。
相对而言,纸币大幅贬值。从1971年至今,美元对黄金贬值了97%,而在1971年之前的近200年里,美元兑黄金只贬值了57%。也就是说,如果1971年发行的美元纸币的含金量是100%的话,那现在发行的美元的含金量只有3%了,果真成了“纸币”。
通胀消失了?没有通缩就是通胀
贫富分化的视角--资产的“通胀”更严重
2000年以来,尽管没有特别高的通胀,但全球的资产泡沫却一波接着一波。例如,美国先是经历一波股市泡沫破灭,房地产泡沫起来,07年房地产泡沫也破灭,股市泡沫又起来,今年股市泡沫又破灭。从历史上来看,资产泡沫也对纸币的利率政策非常敏感。
其实不仅仅是2000年以来,如果我们将时间拉长来看,资产的价格也更加受益于纸币的超发。从1971年至今,黄金、美股、房地产等资产类价格的涨幅,远远超过了其它消费类商品的价格涨幅(即通胀的涨幅),也超过了居民名义或实际收入的增长。而且1971年以来的资产价格上涨速度,要明显快于1971年之前。
道理很简单,多印刷出来的纸币,总要有个流向,要么就是去购买消费类的商品,体现为我们统计的CPI、PPI的上行;要么就是去购买资产类的商品,推升股价、房价、金价等。
为何2000年以后商品类的通胀要明显弱于资产类的通胀呢?未来到底是商品涨价,还是资产涨价?
尽管解释全球低通胀的原因有很多,我们认为贫富分化或许是个很重要的原因。
假设一个经济体有10单位居民,其中2单位是“富人”,8单位是“穷人”。如果央行发行的纸币流到8单位穷人那里,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,衣食住行的价格可能很快就涨起来了。但如果纸币流到了2单位富人那里,衣食住行都有了,怎么办呢?要储藏财富就会购买资产,就会体现为资产价格的上涨。
随着经济的自然增长,收入、财富的分化都是很难避免的。这也意味着不断超发的纸币,会越来越多的流向少数人手中。
上次全球贫富分化的高点是在20世纪初期,之后经历了战争、经济危机后,贫富分化降至低点。70-80年代滞胀时期,也恰好是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的时候。
美元保单
香港的储蓄险大多采用美元计价。美元为全球流通货币,也是多个国家的储备货币。
在国人日益富裕的今天,很多人喜欢去国外旅游、消费,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偏向于未来把孩子送到海外读书--海外花销逐渐成为一种刚需。
与此同时,很多人也会注意到汇率的变动,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或者损失--同样去欧洲旅游,在欧元汇率低、人民币汇率高的时候去,能省下不少钱呢。更不要说家里有留学生的了,每个月的生活开销也会因为汇率波动而变动很大。
既然在花钱的时候会用到很多的美金或者其他货币,那何不在存钱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换成美元资产,这样在未来汇率波动的时候,因为汇率带来的损失也会减少很多。
(投保香港保险美元保单)
安盛旗舰产品
3年缴费
5年及10年缴费
(投保香港保险美元保单)
香港的保险储蓄作为一款长期的美元资产
不仅安全稳定,还拥有较高的潜在回报
一定是你资产配置及资产传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!